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  >   农垦局  >  对外合作

中赞友谊农场: 驻守非洲三十三载的“中国神农”

日期:2024-06-18 作者: 来源:江苏农垦新洋农场公司/邱玲娜 【字号: 打印本页

   长期以来江苏农垦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交流,1990年在赞比亚经营中赞友谊农场赞比亚农业部列为现代农业样板参观单位之一,被当地人誉为“中国神农”33,江苏农垦以农场播种友谊,较好地履行了农垦对外合作排头兵使命,展示农垦企业的国际影响力,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贡献了力量。

  中赞友谊农场地处赞比亚首都卢萨卡西部,占地面积10005亩,目前可种植面积6750亩,其中规模面积6300亩,新开发边角旱地450,吸纳当地300多人就业1990年,中国农垦集团与江苏省国营新洋农场共同投资约200万元人民币经营中赞友谊农场截至目前共计收到1176.89万元人民币的分红款,投资回报率达到1189.52%农场资产总额已达3500多万元人民币。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等访问赞比亚时曾接见友谊农场负责人参观农场。2024年是中赞两国建交60周年。赞比亚总统希奇莱马表示,赞中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结下了深厚友谊,赞方将继续推进与中国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智能农机全覆盖,播撒抗旱保产“及时雨” 

  友谊农场2006年开始自筹资金,陆续购置圆型喷灌、收割机、大马力拖拉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在收获季节,收割设备连续作业,保证丰收进度;拖拉机适时跟进,实现秸秆还田;自卸车将收割的作物运至场站,铲车随后进行摊铺、晾晒,实现全过程科技引领和机械化作业的运营模式,逐步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有力保障农业生产的需要。 

  202312,赞比亚遭遇有史以来最高气温,2024229日,赞比亚总统哈凯恩德·希奇莱马宣布,该国正在经历的干旱为国家灾难与紧急情况极端天气导致水资源匮乏,中赞友谊农场立即新钻6口深水井,依托8台圆形自走式灌溉系统,实现了规模面积喷灌全覆盖,及时给大豆播撒抗旱保产及时雨 

                                                        科学田管有力度,生出增收增效“金馍馍” 

  中赞友谊农场根据赞比亚气候特点,结合当地将小麦和豆作为重要粮食和油料、饲料作物的市场导向,灵活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精准选择优良品种,以小麦和豆种植为主、青玉米为辅,根据季节特点,旱季依靠人工浇灌主要种植小麦,雨季自然浇灌种植玉米和豆。 

  中赞友谊农场坚持严抓细管,不断优化企业内部控制,通过加强对生产资料从采购入库到田间耗用的全过程监控、提高工时效率合理用工、有效简化机械作业程序、实施封闭式储存等方式,实现节本降耗。自建场以来,中赞友谊农场累计实现纯利润5800多万人民币,向股东分红3011人民币。小麦产量稳定在2000吨左右,豆产量也不断刷新历史纪录,达到800吨。 

                                                      “授之以渔”传农技,赢得大国担当好口碑 

  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中赞友谊农场还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合理用水、科学施肥、精确用药,树立了中企良好形象。友谊农场坚持授之以渔的原则,组织中方专家和管理人员对本地工人定期业务培训,还曾组织多名业务骨干到国内参加培训活动 

  中赞友谊农场不断提高当地工人待遇,不仅为他们及其家属提供宿舍、完善水电等生活设施,职工子女上大学农场也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助,还将农场边缘的零散土地分给他们免费耕种,使90%的农场职工拥有面积约为18亩的家庭种植区,不光能满足职工家庭一年的粮食需求,还能对外销售解决日常开支。2024当地工人工资2009年翻了4倍。 

  中赞友谊农场既是农垦企业走出去的典型,更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绽放在非洲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不仅见证了中国和赞比亚的深厚友谊,也展现了现代农业的魅力和活力。未来,中赞友谊农场将努力为实现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