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  >   农垦局  >  改革发展

农垦情况2015年第2期

日期:2015-05-21 作者: 来源:农业部农垦局 【字号: 打印本页

目录

 △黑龙江农垦:推进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江苏农垦:全面深化垦区内部体制机制改革

  △北京农垦:建设首都标志性现代农业产业集团

黑龙江农垦:推进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总局党委组织专题学习研究,要求垦区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农业部对垦区发展、改革的新定位和新要求上来,进一步弘扬北大荒精神,切实转变作风,静下心来,沉下身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努力把垦区的事情办好。

  垦区要按照中央关于农垦发展的战略定位,发挥独特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围绕深化“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深入开展垦地共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科技应用推广、规模经营、家庭农场管理、农机装备管理、农业标准化生产等方面为全省提供有益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提升农业物质装备和科技应用水平

  现代农业是垦区的立身之本和优势所在。垦区只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才能真正担负起中央关于“把农垦建成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力量”的战略定位。2015年,垦区要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40亿斤以上。

  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力争完成绥滨、江萝等7个灌区一期骨干工程,新增灌溉控制面积150万亩。开工建设黑干江滨农场等重点堤段达标工程。做好“三江连通”工程前期工作,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完成“节水增粮行动”项目5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80万亩,完成造林绿化面积6万亩。

  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农机更新总投入20亿元左右,购置更新各类农业机械3万台件,重点提升水稻育秧、插秧,玉米收获,粮食烘干和畜牧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北大荒通用航空发展,增加农用飞机数量和出机量,提高作业效率和服务质量,年航化作业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坚持良种良法良田配套、农机农艺农户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的原则,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以农业标准化提升和农作物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两大活动”为载体,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建设“水稻双增一百”和“玉米双增二百”科技行动示范田1500万亩。

  二、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内生动力,必须立足垦区实际,突出垦区特色,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坚持市场导向。调整种植业结构,要坚持“提高粮食产能,稳定粮食产量,提升粮食品质,增加种粮效益”的原则。由单纯追求规模,向注重规模、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重点突出质量和效益。主要途径在于树立市场导向,加快发展质优价高的绿色、有机农产品,走出一条符合垦区实际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之路,力争绿色(有机)作物监测面积增加到3400万亩。

  坚持龙头牵动导向。要从抓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入手,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建立与龙头企业利益统一、规模相配的种养基地,形成龙头企业适当竞争、加工能力适度超前的产业化格局。落实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加快马铃薯高产攻关,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水稻主产区要创造条件,加快引进和建立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推广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

  坚持农牧结合导向。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发展质量效益型现代畜牧业。改造一批畜牧养殖小区,实现牧场化经营。打造一批单产水平9吨以上的高标准现代示范奶牛场。抓好已建成的40个现代示范奶牛场后续经营管理,尽快达产达效。

  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导向。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在特色上做文章,促进现代农业与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度假农业”。开发“北大荒现代农业观光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发展北大荒生态养老产业,培育新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职工增收点。

  三、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垦区发展农业产业化具有种植业基础好、养殖业潜力大、组织化程度高等诸多优势,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和基础,要进一步强化特色、围绕主业、突出重点,推进产业化发展。

  突出农产品转化加工。调动多方积极性发展产业化,支持有条件的管理局、农场和各企业集团,引进、创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打造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利用好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等政策,加快发展粮食和农畜产品加工、精深加工。发挥垦区优势积极寻找战略合作者,发展玉米精深加工。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利益连结机制。

  突出产品销售和流通。今年争取在全国新增7-10家北大荒全系绿色食品旗舰店。要加强现代营销人才引进和培养。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发展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用好现代营销网络和平台,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同大型平台合作,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推广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现货期货联动互补的新型营销模式。

  突出全产业链食品安全。发挥垦区农产品基地规模大,组织化程度高,龙头企业与基地结合紧密的优势,推广标准化种养,打造垦区标准化生产体系,把农业标准化生产作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之道。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大力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严格农业投入品和饲料、兽药管理,实现垦区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安全可控,把北大荒打造成安全、健康、放心的“中华大厨房”。

  突出品牌战略。北大荒品牌是垦区的无价之宝。要严格品牌管理,坚持诚信经营,尤其要加强对授权使用商标企业的管理,保护品牌声誉,不断提升北大荒品牌价值。进一步加大“北大荒”“九三”“完达山”等知名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打造北大荒绿色、有机、健康的品牌形象,让北大荒成为消费者心中放心安全食品的代名词。

江苏农垦:全面深化垦区内部体制机制改革

  2015年是深化农垦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联合联盟联营战略、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的实质运作之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垦改革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重点,对农垦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为垦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指南,农垦事业正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江苏农垦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面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为建成农垦国际大粮商作出积极贡献。

  一、深化垦区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是江苏农垦与生俱来的不变“基因”,是垦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自1996年实行集团化改革以来,我们遵循市场化经营方向,推进场办企业关停并转,实施直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化了集团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从土地租赁经营到模拟股份制承包经营,特别是近年来全面推进垦区种植业资源整合改制上市工作,致力打造农业专业化、公司化、资本化发展平台,垦区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混合所有制经济已成为江苏农垦二三级企业的主要形式,营业收入约占集团总额的70%,五个产业板块中已有医药制造、投资及房地产、通用设备制造三个产业板块的企业全面实现了混合所有制,农业板块中农发公司已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推动农场企业化、公司化改革,两家农场已实施公司化改造。下一步,我们将创造条件探索推进集团层面混合所有制改革,因企制宜、有序引导直属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上市、经营层持股、股权激励、股份转让、并购重组等途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股权多元化,积极实施三级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农场企业化、公司化改革,探索农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和空间。在项目投资上,鼓励转向合资合作、兼并收购、增量改制等多种方式,集团新上项目原则上应采取混合所有制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市场化。

  二、完善垦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996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江苏省农垦农工商联合总公司改制为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同时挂“江苏省农垦事业管理办公室”的牌子。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直属江苏省政府领导的国有独资公司,由省政府授权其对直属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资产经营管理。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推进集团治理现代化和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进一步增强江苏农垦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实现资产效益最大化、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集团治理现代化方面,将围绕“决策科学、管理规范、服务高效、运转有序、充满活力”的目标,增强集团总部战略管理、投资决策、资本运营和资产监管的职能,着力打造创新型、服务型总部;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落实“三重一大”事项的“提审决”制度,健全国有产权代表制度,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外部董事制度,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方面,我们将积极争取并探索打造江苏省属国有农业资本运营公司,推进国有农业用地作价出资,参与省属国有农业战略资源功能性重组。在直属企业层面,将实施企业上市工程,加快江苏农垦农业发展股份公司等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步伐;苏垦银河连杆公司等具备上市潜在条件的企业,将按照上市方向和要求规范运作,创造条件争取上市;已在“新三板”挂牌的金象传动公司,将通过提升发展质量,加快“转板”升级。同时,依托江苏农垦投资公司发展创投产业,聚焦产业基础好、人才集聚能力强、专业化水平高、市场渠道广的项目投资,增加国有资本收益,更为集团发展新产业积累项目源。

  三、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

  办社会职能改革有利于解决国有农场政企不分、社企不分的问题,确立国有农场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本世纪初,我们贯彻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突出企业属性,将法庭、派出所、学校等移交属地政府管理。2006年至2008年,各农场先后设立社区管理委员会,实现了社会事业职能与生产经营职能内部分离,但巨大的社会事业投入基本上仍由垦区承担,已成为江苏农垦加快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2013年,国务院综改办将江苏列为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扩大试点省份。2014年根据江苏省综改办的试点要求,经过充分调研,我们制定了实施方案,积极组织落实。下一步,我们力争通过改革实现三个突破,即建立公共财政对农场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属地政府对农场社区管理的委托或授权,实现依法管理;将农场社会事业纳入属地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

  四、创新垦地合作发展机制

  农业是江苏农垦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核心产业。2011年,我们全面整合垦区农场种植业和龙头企业的资源,组建了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着力打造农业专业化、公司化、资本化发展平台,形成了农业一体化经营、全产业链发展、对外全面开放合作的新格局。2014年,用全省1.45%的耕地生产了全省3%的粮食和40%的良种。集体经营和联合承包面积占麦稻生产面积85%以上,“农技人员+农机化”成为主要生产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已与地方政府签署承租农村流转土地战略协议面积123万亩,有望近年内在耕地规模上再造一个“江苏农垦”,成功探索出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土地流转新模式,也进一步拓展了江苏农垦在全省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空间和途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进取意识、责任意识,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国家队”为历史使命,按照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和现代农业建设要求,通过经营农村流转土地、兼并收购关联企业、整合重组产业资源、提升拓展投融资能力等多种途径,着力将江苏农垦打造成产业完整、链条齐全、效益突出的现代化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集聚区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大基地、大粮仓、大产业。

北京农垦:建设首都标志性现代农业产业集团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垦国资股权多元化改革。北京农垦将围绕建成首都标志性现代农业产业集团目标,聚焦现代农牧业、食品加工业和物产物流业三大主业板块,坚持强基、转型、提升、协同的工作基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运行质量、商业模式和企业形象,力争到2020年,规模收入达到千亿元,建成首都标志性现代农业产业集团。

  一、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北京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相关精神,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以资本证券化、股权多元化和公司治理规范化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化、集团化和股份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体制机制。顺利完成三元食品公司的定向增发,继续做好华都集团、首农畜牧、艾莱发喜、太洋药业等企业的上市融资和股权多元化,加大国有资产证券化比例。不断深化与央企、民营经济、其他国企以及股权投资基金等的联合合作和重组并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推动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

  坚持融合式、内涵式、集约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加强产业、产品、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企业转型升级。集中各项优势资源做强做大主业,调整退出劣势、低端、低效、无效资产和产业,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终端攀升延伸,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实施“一体两翼”战略,运用信息化技术和金融化理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传统产业植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化的基因,将传统产业思维转变为现代服务业思维,使传统产业逐步信息化和金融化,使集团价值链最终转型成生产性服务业。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推进畜牧、果蔬、粮食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升级进档。推动农场向“园区开发者、平台运营商”的方向转型,形成一批收入过10亿元和利润过亿元的经济体。培育发展物流、贸易、电子商务、网络消费、文化旅游、养老健康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首农经济“升级版”。

  三、抓好重点项目和开放合作

  继续稳步推进集团重大项目建设,注重建立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强化责任制,积极运用、落实集团与大型商业银行、大型企业集团和地方政府已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拓展联合合作空间,增强项目融资能力。规划建设好三元乳粉新工厂、河北首农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首农庄园”都市农业示范园、北京黑猪养殖基地、武强肉鸡产业扶贫、首农东疆牧业、草桥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天津首农食品港、首农国际食品物流港、农产品流通中心、南郊百万平米持有经营性物业、中科电商谷、延庆综合开发、方泽囿城市生态商务中心和相关政策保障性住房、商品房等项目。围绕“三个基地”建设,做好双河农场经营管理。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规划建设好现代农业、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奶源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成为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生力军。积极加强与央企、国企、民企、金融机构等多方面的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积极推进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境外并购等项目的进展,广泛吸收借鉴资金、技术、市场、品牌、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不断增强国际化经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