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作病虫害监测与防控简报2025年第2期—2025年全国荔枝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经农业农村部荔枝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项目专家组会同各产区荔枝生产部门分析预测,2025年我国荔枝病虫害呈重度发生趋势,各主产区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好荔枝病虫害防控各项准备工作。
一、发生趋势
(一)荔枝病害。以霜疫病、炭疽病和干腐病为主。其中,霜疫病在广东珠三角和粤东地区因雨水逐渐增多而呈重度发生,特别是在果实膨大期至成熟期更严重;在粤西和广西中度发生,个别果园因湿度大有重度流行的风险。炭疽病发生较普遍,但果实发育前期为害不重,在果实近成熟时易发生,若果园采摘前遇高温多雨天气则发生重。干腐病局部发生,但有为害加重及发生面积逐步扩大的趋势,在广州增城、粤西廉江、北海合浦、钦州灵山的部分果园严重发生,粤东、桂东南地区轻度发生。
(二)荔枝虫害。以荔枝蒂蛀虫和荔枝蝽为主,总体中度偏重发生;荔枝尺蠖、卷叶蛾类食叶害虫及瘿螨各大产区均中度发生,局部中度偏重发生。其中,荔枝蒂蛀虫在粤东、珠三角地区(从化、东莞)和海南偏重发生。荔枝蝽在珠三角地区中度偏重发生,在粤东地区偏轻发生,在海南中度偏轻发生。荔枝瘿螨在珠三角地区中度偏重发生,在粤东地区重度发生,在海南中等偏轻发生。
二、预测依据
(一)越冬虫源基数和病原菌数量与去年相比有所降低。经调查,在海南北部妃子笑荔枝蒂蛀虫的花穗被害率低于3%,明显低于去年的被害率(12.89%),在广东东部和珠三角地区、广西钦北地区未发现早熟荔枝花穗的被害。荔枝蝽的越冬虫量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海南北部越冬虫量低于去年,东莞和从化越冬成虫虫口密度比去年有所下降,汕尾地区越冬成虫虫口密度保持较低水平。越冬虫源整体低于去年的同一时期。2024年荔枝整体小年,部分果园因没有开花结果而疏于管理,病害发生严重,但秋冬季干旱时间长,且后期温度不高,整体上不利于病害的发生,越冬菌源量比上年有所减少。
(二)春季气象条件总体较有利于病虫害发生。进入2025年春季,我国荔枝主产区大部气温总体偏低、降水总体偏少,低温对荔枝蒂蛀虫、荔枝蝽以及荔枝瘿螨的发育速率,但持续干旱则有利害虫生存。因此,随着气温的升高,这些害虫极易快速繁殖为害。随着荔枝进入开花期,华南地区雨季开始,阴雨寡照,长时间湿度大,有利于霜疫病和炭疽病的发生和为害,特别是一些缺乏修剪的高荫蔽度果园。
(三)高成花有利于病虫害发生。今年各荔枝产区的成花高,花穗量大,为各类害虫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食源,整体有利于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等主要害虫成害成灾,不利于统一防治。同时,因花穗量大且花期雨水渐多,导致树冠湿度较大,幼嫩的花穗被霜疫病和炭疽病感染后极易经风雨传播而大面积流行。
(四)品种多样化混栽模式有利于病虫害发生。目前荔枝主栽品种普遍抗性不强,大部分果园采用荔枝不同品种或与龙眼混栽的栽培模式,且栽培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花穗发育和枝梢生长不整齐,间接延长了花期和果期,加上适宜的温湿度天气条件,整体有利于荔枝蒂蛀虫、蝽蟓和霜疫病、炭疽病等重大病虫害的发生、传播、侵染和辗转形成灾害,不利于统一防治。
三、防治建议
持续加强荔枝主要病虫害前期的精准监测和早期预警,同时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植保技术培训,增强统防统治意识,贯彻执行健康种植和绿色防控的理念,密切关注当地未来天气变化状况,结合物候期及掌握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发布预测预报信息,指导果农科学防治、绿色防治。
对于荔枝霜疫病和炭疽病的早期监测,重点是在开花期监测落地花和树上花霜疫病菌的感染率,结合未来气象条件,尽早提出防治建议。果实膨大至成熟期是防控关键时期,应提前做好病害预防工作,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两病共治的准备工作。如遇连续下雨,应抢晴喷药。注意有效药剂的交替使用,以防止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防治药剂可选: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000-2000倍,或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或25%嘧菌酯悬浮剂800-1500倍,或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或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或26%氟噻唑·双炔酰35-40 mL/667m2,或30%烯酰·咪鲜胺600-800倍。在果实成熟期用药应注意药剂的安全间隔期,间隔期未结束,绝不上市,确保果品的食用安全。对干腐病的防控,可在刮除病组织后于病部涂药2-3次,药剂可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苯甲丙环唑、苯甲吡唑酯、戊唑醇和咯菌腈等,并定期跟进观察并及时补救。
对于荔枝蒂蛀虫,在生理落果期捡拾落果,密切监测和跟踪荔枝蒂蛀虫各生育期的发育进程,及时发出预测预报并进行施药防治,确保在荔枝蛀蒂虫成虫羽化高峰期、成虫产卵高峰期及幼虫卵孵高峰期等三个高峰期及时用药或连续用药进行防控。在成虫羽化高峰期(未产卵),重点喷湿内膛及树冠,选用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10%啶虫脒乳油1000-1500倍,或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等。在成虫产卵高峰期,重点喷湿树冠内膛,再喷湿花穗、果穗或嫩梢,可选喷拟除虫菊酯类药剂或啶虫脒,或驱避剂印楝素。在卵期至孵化期,重点喷湿树冠内膛,再喷湿花穗、果穗或嫩梢,用5%高氯·甲维盐微乳剂1000倍或1.8%阿维菌素2000倍树冠喷雾。